有著“植物界大熊貓”和“茶族皇后”之稱的金花茶,主要分布在防城港市。廣西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供圖 5月22日,2022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廣西論壇在南寧召開。廣西不斷夯實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綠色家底”,探索形成了具有廣西特色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之路。 廣西地處喜馬拉雅以東地區,自北向南跨越中亞熱帶、南亞熱帶、北熱帶3個氣候帶,多樣的生態環境類型孕育了豐富和獨特的生物多樣性,野生動植物種類數量達18000多種,生物多樣性豐富度居全國第三位,是我國生物多樣性天然寶庫和資源基地,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在國家生態安全和生態文明建設戰略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時贊譽“廣西生態優勢金不換”。 1956年,廣西建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花坪自然保護區。目前,廣西共建立自然保護地223處,總面積225.36萬公頃,有效保護了廣西90%以上陸地生態系統類型、90%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類、82%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種類、31%的紅樹林濕地。 廣西森林覆蓋率高達62.5%,居全國第三位。2006年在廣西邦亮林區重新發現了東黑冠長臂猿,讓這一度被認為“消失”的物種重新回到了公眾的視野,通過與越南建立中越跨境保護機制,東黑冠長臂猿已由發現之初的3群19只增長到目前的5群35只。 白頭葉猴。廣西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供圖 石灰巖生態系統是廣西很有特色的生態系統。全球僅分布于廣西的白頭葉猴,種群數量由從20世紀80年代的300多只增加到現在1300多只。2020年7月,全國首個靈長類動物生態廊道在崇左白頭葉猴保護區板利片區正式聯通,打造了白頭葉猴專屬的生態廊道,改善了白頭葉猴生存環境。雅長蘭科植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中國唯一以蘭科植物命名并以其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目前已知有蘭科植物64屬172種,其中帶葉兜蘭、莎葉蘭和臺灣香莢蘭野生居群數量之大、密度之高,在全世界都極其罕見。 廣西濕地總面積75.43萬公頃,占廣西國土面積的3.18%。這里有中國近岸海域上保護最完整、發育最良好的紅樹林區,山口和北侖河口兩處自然保護區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中華白海豚(上)、布氏鯨(下)。廣西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供圖 廣西海洋生態系統獨特、美麗而脆弱。北部灣海洋生態系統成為擁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布氏鯨以及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中國鱟、江豚和文昌魚等多種珍稀海洋生物的重要區域,是我國海洋生物多樣性最高的海區之一。2018年以來,在南海北部灣海域陸續發現30頭布氏鯨個體。 廣西海洋近岸豐富的灘涂,每年吸引大量水鳥、猛禽在此停歇、覓食。勺嘴鷸、小青腳鷸、黑臉琵鷺等珍稀瀕危鳥類多次光臨這片海域。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是名副其實的“活化石”,北部灣海域成為中國鱟在地球上的唯一聚集地。
一審:李斯維 二審:戴珊珊 三審:唐彩紅 |